PDT是物理诊断治疗(Physical Diagnose Treatment)的缩写,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马全胜康复团队创立的物理诊疗模式课程。课程设置由严谨的临床推理到规范的技术操作,再到对实际病例的细致分析,每一个阶段都做针对性分析讲解,保证临床知识的有效吸收,开放各类型康复治疗临床实操体验,从而将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诊疗服务能力。
PDT强调治疗过程中以相信患者的反馈为根本,通过整合各种先进技术充分的与患者共享我们的治疗决策,使患者在主动参与中解决问题。该体系以其充分的实操性和可复制性,更加明确了物理治疗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加主动和全面的康复体验。
物理治疗遵循“评估-干预-反馈”的闭环模式。每一次干预后的反馈评估,均会影响后续的治疗调整与优化。在PDT模式中,物理诊断不仅仅是为了识别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信息的整合,形成治疗逻辑。治疗师通过分析患者的动作模式,动作与症状的相关性等,进行缜密的临床推理与决策,明确患者“不能/不会/不敢”的临床表现,制定处针对性强且具有高效性的治疗方案。因此,物理治疗师首先应学习的是物理治疗的思维模式,确立了核心逻辑之后,所有的操作技术都应在这一主线指导下进行选择和应用,避免“技术绑架”。
肌骨疼痛课程共12天,分为头颈胸模块、肩肘腕模块、腹腰骨盆模块和髋膝踝模块。此课程特别注重逻辑推理部分的讲解,其知识可广泛应用于物理诊疗的临床实践中,是物理治疗师不可或缺的基本思维能力。同时,课程期间将反复强化治疗师的基本功练习,因为良好的手感是治疗技术操作成功的关键前提。在此基础上,以PDT评估表为标准,详细讲解物理治疗的信息采集及规范病历书写。操作技术部分从红旗征&黄旗征筛查入手,包括临床常用的被动技术及主动训练内容,关节类技术如Kaltenborn、Maitland、Mulligan、McKenzie,软组织技术如肌筋膜技术、牵伸等,被动类技术还包括神经动力学技术、内脏技术及动态贴扎技术等;主动训练内容包括MET、PNF、前庭功能训练及肢体控制性训练等。所有治疗技术的讲解均围绕物理诊疗的核心理念展开,以激惹性为主要判断依据,选择适合患者当前症状的最优治疗方案。课程除逻辑思维建立及规范技术操作外,重点结合临床常见的肌骨慢性疼痛病症,从推理到治疗,包括前庭功能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冻结肩、肩肱节律异常、腕肘功能障碍、腰骶部疼痛、梨状肌综合征、髋撞击综合征、髌骨疼痛综合征、膝踝功能障碍、足弓重塑、足底本体感觉失衡及内脏技术在肌骨临床中的应用等。